阅读历史 |

第103章 信阳卫(1 / 2)

加入书签

原来,方洲子回到光州后,在各位大人面前替杨晨说了许多赞美之词,说什么杨掌盘心向朝廷,不日便带着从商城缴获的物品来拜访大人。

说什么杨晨已经答应归顺,只是因为打仗所以事情有些多,需要些时间理顺······

总归大体意思就是杨晨很听话,同意了招安,只不过需要多给些时日便率部来投。

众人不疑有他,悬在心里的一颗石头终于放下。又开起了会,商量起了那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流逝,刘善诚已经感觉到了一些不对味。一个月的时候方洲子说还早。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方洲子竟然还说要等等。

眼下已经入了冬,三个月的时间那杨晨就是爬也能爬了来。把方洲子唤了来询问好多次,都被他搪瓷过去,刘善诚越发的怀疑起来。

那日刚刚起床,便见到一群富贵之人气势汹汹的堵在门口,竟然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刘善诚不敢得罪,唤进府里后发现每个人的脸上都有怒气,隐约中还有惶恐之色。原来杨晨每攻克一地,便把当地士绅大户的土地钱粮取来,分了百姓和流民一事,已经传进了他们的耳朵里。

刚开始这些人都不知道,消息都在下层流民中口口相传,就连家中的下人只是去菜市场买菜时偶有耳闻,却并不详知。

直到最近,城里的粮商王家王老爷子过七十大寿,他儿子也就是王家的现任家主,花费了近万两白银请了僧人前来祝寿,场面弄得那叫一个热闹。

贺寿的礼物堆积了两间屋,凡是能进院门的都是光州城里有头脸的人物。仅美酒便有数千坛,美姬数百人,个个能歌善舞肤白貌美。

不间断的声乐从白响到黑,整整三天院里的烛宴没有停过。

然后象征性地支起两口锅弄出几袋掺了石子的陈米,组织难民施粥。王家家主来了兴致,要亲自给难民盛饭。

乐呵呵地瞅着站在自己面前排成长队,衣不附体骨瘦嶙峋的流民,王家家主笑出了声:“好,盛好了,下一个。”

就像做了极大的功德一般,人们纷纷称赞不愧是王大善人,夸其仁义。就连请来的僧人也在一旁阿弥陀佛,说他死后再也不用下地狱,定是去西方极乐之土无疑。

盛着盛着,这身穿绸缎的王家家主发现了一桩怪事。许多流民领了粥后并不着急喝,而是偷偷地走到一旁,跪在地上磕几个头嘴里念念有词。把这一切做完后,这才忙不迭地喝了。

刚开始这王朗台以为是在给他磕头,心里还美得不行,后来想了想这才发现不对。

要是给自己磕头磕就完了,干嘛还多此一举走到一边再磕?

想明白了其中的关键后,把勺子一扔让旁边的人接替自己给他们盛粥。而王善人则派了个小厮去把这一切弄明白,听他们都叨咕着什么。

那小厮也是机灵,偷偷地听了半天,这才回来禀报王善人,说这些人跪在地上嘟囔着什么杨掌盘,什么杨掌盘会来救自己。

好家伙,自己好心好意地分粥给他们喝,竟是这般对待自己,气得王善人派人一定要把这杨掌盘是谁打听清楚,回来汇报。

等到摸清这杨掌盘的底细后,王善人不淡定了,这之前怎么没听说过这什么杨掌盘的名头,慌忙召集城中的士绅一起商议,同时也派人前去打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