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三更合一(1 / 2)

加入书签

万琉哈氏是觉得有钱使得鬼推磨,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没有谁会跟钱过不去,尤其云贵被围多时,很多做买卖的出不来,连带周边那些专门送货的担夫, 赶车的车夫都没了生计。

这都是普通百姓, 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没有收入, 一家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如果冒点险就能送青花料出来, 换些银钱,他们自然是乐意的。

不要小看这些百姓, 他们平日跟杂草一样不起眼,却最是充满韧性,无论如何都会尽力挣出一条活路来。

康熙却比万琉哈氏想得更多,云贵久攻不下, 就是因为易守难攻。

山多,山路崎岖复杂, 给将士们带来极大的麻烦。

攻不下, 只能围,却得熬着,也不知道要熬多久。

如果能跟里头的人来个里应外合, 那就不一样了。

有人愿意送青花料出来,接触后会不会愿意带路,甚至愿意从里面配合?

百姓不愿意出头, 是为了一家老小,如果给了他们承诺, 只要拿下叛军, 云贵就能恢复跟以往一样, 甚至能免税三年。

能恢复到以往平静的日子,百姓想必很难拒绝。

青花料这个,真是个相当不错的突破之处。

让人假扮商人去接触百姓,也不会引来太大的注意。

之前康熙曾想过用伪装商人进云贵之地的法子,却总缺了一点。

一个商人千里迢迢跑去云贵,要是没想采买当地才有的东西,那就太可疑了。

几个心腹大臣也给了不少建议,都被康熙一一否定了。

他都能怀疑的,云贵那边自然也会,要万无一失才行。

不然打草惊蛇,下一回再用这个法子就不行了。

康熙越想越是觉得可行,唇边的笑意越发深了,再次喃喃重复道:“确实是个好办法,若是成了,你这是大功一件了!”

万琉哈氏听得满脸茫然,她刚才说的是买青花料吧,怎么就成功劳了?

她一头雾水的样子,让康熙哈哈大笑,伸手摸了摸万琉哈氏的脸颊道:“好了,朕要召群臣商议,回头成了,多少青花料都让人给你送来!”

李德全一听,早就派腿脚利索的太监去请几位内阁重臣去御书房商议了。

索额图和明珠早朝的时候站在最前面,走的时候也是最早走的。

所以李德全派人赶到的时候,他们的马车都到家门口了。

真是过家门不能入,两人只能让马车掉头回去。

其余几位大臣正埋头苦干编号的事,李光地也被户部尚书拉着不让走,过来帮忙。

李光地在回京的路上听说编号的事,如今细细一听,只觉得是个极好的法子。

探子想随意混进来是不可能的,哪怕将领想让自家人冒名顶替也很难,吃空饷那就更不容易了。

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也不知道哪个鬼才想出来的办法。

户部尚书看着四周无人,跟李光地关系还算不错,就小声告诉他道:“听闻是宫里那位定嫔娘娘想出来的。”

当然,户部尚书更觉得是定嫔说了什么,叫康熙灵光一闪想到用阿拉伯数字。

不过康熙是个厚道人,也没居功,对外只说是定嫔建议的了,实在是很宠这位娘娘了,给她带来了极好的名声。

李光地对这位定嫔很陌生,但是户部尚书提到她的亲阿玛,立刻就想起来了。

毕竟拖尔弼确实是个奇人,在京城这边的友人和同僚的藏书都借阅过了,于是开始伸手向其他外派的官员,可以说是借了个遍。

甚至还会厚脸皮写信给不少曾经见过面,说过几句话的人。

李光地跟拖尔弼就是在京城述职的时候偶遇过两次,打过招呼,再多就没了,还是收到了他的信笺,想要借书。

天知道李光地当时在福建,这拖尔弼的信笺里还提到路费他全出,要的也不是原本,誊抄本就行了。

爱书到这个地步,叫李光地的印象简直不要太深刻了。

所以拖尔弼的女儿想必也是个博览群书之人,听见康熙偶尔提起,就想到解决之法了。

若果不是女儿身,想来这位定嫔指不定也能进内阁来!

康熙爱才,必然不会错过这样的鬼才的!

户部尚书之前跟拖尔弼没打过几次交道,却也被借过书,听李光地一说,也觉得拖尔弼的女儿想必跟他一样爱书。

家里头那些藏书,恐怕父女两个都看过了。

若是如此,万琉哈氏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也不意外。

两人正说着话,那边索额图和明珠就回来了,他们不由纳闷。

得知是康熙召见要商议要事,李光地心想皇上下朝后不会又去了重华宫吧?

那位定嫔娘娘,这次又要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惊喜?

康熙这次没耽搁多久,很快就赶到御书房,开门见山把云贵运送青花料出来,打算里应外合的事说了。

内阁的几个大臣心里也不住点头,他们之前也提议过不少云贵的特产,却都不太适合。

一是这些土特产不好保存,路上可能就要坏了。

二是云贵围困,能吃的东西基本上都被挖光了,想买也得有才行,更不好跟百姓们抢果腹的食物。

不然他们这边出钱要买,那边真有人卖,就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反倒让百姓离心。

李光地第一个表示赞同,只觉得这个办法简直妙极了!

青花料其实在云贵、福建和江西等地都有,然而云贵产出的青花料确实是最好的。

如果万琉哈氏在,那么就会说,因为青花料里面含了天然钴土矿,烧制后会呈现青蓝色。

而云贵的青花料里面,钴土矿的含量是最高的,所以颜色会更鲜艳漂亮一些。

商人的老母亲后年大寿,想要做出寿纹花样,颜色最好看的青花瓷,特地跑去云贵想要更好的青花料,这就说得通了。

能有这样大手笔,只为了给母亲送收礼的商人,会千里迢迢跑去云贵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也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别人只会觉得这商人是钱多烧手了,也会认为他对老母亲一片孝心。

不管如何,纯孝之人还能让人减轻戒心。

这样的商人带着商队过去就合情合理,出高价收青花料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跟云贵的百姓接触,那就更没毛病了。

商人四处打点一番,要进去云贵确实不是难事,跟百姓接触后用金钱打动对方里外配合也更容易了。

当地百姓对山路熟悉,有他们亲自带路,那么能绕开城门进去也不是难事了。

李光地越想越妙,恨不能康熙立刻选上这么一个商人过去。

但是问题就来了,选谁来假装这个商人?

索额图和明珠都觉得这个办法极好,却也得有个适合的人才行。

这个人要懂得做买卖,不然闲谈几句就要露馅了。

另外这人还得熟悉青花瓷,对青花料也是如此。

不然他一问三不知,跑过去收青花料只让底下人出面,那本人为何要去,直接让下属去不就好了?

如果本人出面,那他对青花料一窍不通,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破绽来。

派遣朝廷官员去是不行的,一来可能眼熟,被人认出来。二来他们对青花瓷未必有那么了解,更别提是青花料了。

如果派商人去,怎么知道这商人不会中途倒戈,或者不留神走漏了风声?

思来想去,臣子们商议了很久,都没能推举出一个合适的人选来。

最后竟是李德全小心翼翼提出了一个人,正是经手青花瓷的皇商林润。

内务府的瓷窑出的瓷器,最好的自然是送到宫里,先给康熙,他留下一部分,剩下的赏给后宫嫔妃或者朝中大臣。

次一些的总不能堆在库房里,宫里也不需要那么多,就交给皇商在宫外做买卖。

这样皇商能挣钱,次等的瓷器不会浪费还占地方,内务府也能收回部分本钱,实在皆大欢喜。

那么多商人却选了林润,就在于他的身份不一样。

如今八旗子弟不能种田不能经商,只能拿朝廷给的禄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要是武艺超群还能从军,军功带来的功绩和赏赐自然能过得很好。

不擅长武艺的,就只能另谋生路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八旗子弟就想到一个办法,收干儿子,或者培养下属,签卖身契,然后让他们出面来经商。

而且八旗子弟是不用交税的,这就让很多商人愿意来依附。

当干儿子算什么,当真孙子都无所谓,只要利益足够大就行了。

哪怕利润是五五或者四六分,但是不用交税,这就相当可观。

林润的父亲当年就是带着家族跟了一位地位不低的八旗子弟,买卖是越做越大,林家原本就是做瓷窑的,对青花瓷尤为熟悉。

索性这位八旗子弟搭了内务府这条线,让林家赚了个盆满钵满,甚至成为了皇商。

林润的父亲年纪大了,这事就落在林润身上。

虽然他才刚过而立之年,做买卖的手段却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尤其他对青花瓷的热爱也更甚于他的父亲,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又有卖身契在,背叛是不可能的,派林润过去是再适合不过了。

康熙派人把林润叫进宫里来见了一面,林润长得跟他想象中不一样,很多商人白白胖胖,林润却高挑瘦削,甚至带着几分书卷气。

说他是个商人,更像是个文弱书生。

起初康熙问话的时候只觉得林润平平无奇,人是规矩的,回话也谨慎。

但是等康熙谈起青花瓷,只道云贵可能有更好的青花料,需要林润走一趟的时候。

好家伙,林润双眼一亮,马上滔滔不绝,文采飞扬,把康熙上上下下夸了一遍也不带一个词重复的。

康熙想到万琉哈氏书架上那本书,都开始怀疑写的会不会是林家人,怎么那么会夸人了?

尤其林润脱口而来,夸得都不带脸红喘气,实在熟练极了,然而那表情和眼神又十分真诚,叫康熙都挑不出错来。

不过他确实对青花瓷相当熟悉,对青花料也是如此。

听康熙形容一番,林润沉吟片刻就道:“之前有人送来几样青花料,颜色明丽不少。草民看中了其中一种,听闻是云贵的宣威所出,草民正打算走一趟,如今正好。”

正好带着任务去,林润这商队原本打算请的护卫都能省了,还能功劳回来,那就更划算了。

康熙听着发现林润不愧是商人,在省钱方面是不余遗力。

不过林润说得坦坦荡荡的,康熙也没为难他,大手一挥就准了。

康熙派人安排了护卫,让林润事不宜迟,明天就出发。

林润巴不得今天就能出发,麻溜行礼后就回去收拾了。

像他这样经常走南跑北做买卖的商人,在京城呆着的时间就不长,倒是也不大惹人怀疑。

林润得了康熙的密令,对外还是用的那一套理由,就是林老夫人大寿。

也是巧,林老夫人正是明年春天的时候大寿,更叫人不会怀疑了。

当然这是用来糊弄外行人的,同行们可不好忽悠。

林润就私下隐晦暗示宫里娘娘对如今的青花瓷颜色不太满意,内务府就让他这个负责青花瓷的皇商往外走走,看有没合适的青花料送进宫。

言下之意,要是找到,那是大大的有赏。

商人逐利,同行们自然不会怀疑林润特地山长水远跑去云贵找青花料是吃饱了没事干,反而羡慕他有门路,如今得了这差事只怕要赚大发了。

康熙派去的侍卫伪装成镖局的护卫,林润只说是外地的镖局,也没人细究此事,第二天就浩浩荡荡出发了。

他这边表面找青花料,实际上找人里应外合的事解决了。

康熙龙心大悦,大手一挥就让翰林院第二批书送到重华宫来。

多得万琉哈氏爱看书,给他解决了多少问题?

只赏几箱书,康熙都感觉自己有点吝啬了。

他让李德全打开私库,拿着单子看了看,最后挑了一盒子上等珍珠,一对金步摇,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另外还有一小箱子的皮子。

这皮子看着不多,却是康熙之前围猎的时候亲自猎下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最好的几块皮子自然是给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其余的陆续赏赐出去却不多,余下的都在这里了,全一股脑送去给万琉哈氏了。

李德全带着赏赐浩浩荡荡去重华宫,不到一刻钟,后宫所有人都知道万琉哈氏又得了康熙的赏赐,一个个都有点坐不住,恨不能竖起耳朵跑去重华宫听听,这回定嫔又立了什么功劳,或者如何叫康熙如此高兴。

毕竟几年征战,国库越发空虚,后宫的太皇太后都带头要节俭。

后宫的嫔妃们哪怕娘家有钱,手头不紧,也不敢炫富,一个比一个穿得朴素内敛,头上的金簪子都不敢多带两支,就怕太皇太后见她们穿得花枝招展的要不高兴。

皇祖母带头要节俭,康熙自个也不能太奢侈,就连这几年赏给嫔妃的东西也不会特别多。

这回万琉哈氏的赏赐一下子好几样,就叫不少嫔妃侧目了。

有人心里嘀咕,觉得太皇太后要知道,肯定会觉得万琉哈氏不安分,这是让皇上打破之前的规矩,叫太皇太后的节俭成了笑话呢!

康熙也想到这一点,让李德全过去重华宫,他则是直接去了慈宁宫,亲自跟太皇太后提起此事来。

从别人嘴里添油加醋听来的,倒不如他亲自来告知。

太皇太后挥退了宫人,只留下苏麻喇姑在身边,细细听完康熙说的,微微点头道:“定嫔既是帮上了皇上的大忙,就很该赏才是。”

尤其这解决的都不是小事,不赏万琉哈氏实在说不过去。

而且太皇太后很清楚这个孙子的性情,康熙还是很有分寸的。

云贵那边的事情还没成,康熙才赏了这些。

要是成了,万琉哈氏恐怕在嫔位都呆不久,妃位都能预定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