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012章 国强民富,两架马车(1 / 2)

加入书签

一名名大臣站了出来,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北宋仁宗、大明仁宣之治等等。

足足争论了两刻钟的时间,各种史书记载随手拈来。

从这一点来看,能站在皇极殿内的大臣个个都是真才实学。

“诸位爱卿列举了很多,可在朕看来,诸位列举的只是国强或者只是民富,并没有两者同时出现。

不是诸位没有想到,而是历史上就没有一个朝代或者说一个时期,同时是民富国强或者国强民富的。”

说到这里,崇祯起身走到平台边缘:“先说说文景之治,民富是真的,但真的是国强吗?

匈奴屡次袭扰,最终文景二帝以和亲方式稳定了边疆。

偌大的天下,竟以牺牲女子婚姻为代价换取安宁,且还是我华夏女子嫁入仇敌,这叫国强吗?

这是耻辱。

再说说民富,的确还行,可财富的积累依靠的是无为而治,可以持续吗?不能,汉武帝后期因战争耗尽积蓄。”

“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确强,北击匈奴,南灭百越,东并朝鲜,西通西域、西南夷,汉朝的版图得到极大地扩充,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又实行盐铁官营、币制改革。

匈奴三十二次袭扰均被打退,甚至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汉武帝更是喊出了‘寇可往,我亦可往’的豪言壮语。

可民真的富吗?史书记载,长安有九市,听起来很繁华是不是?

可《汉书·贡禹传》的记载‘自禹在位,数言得失,……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这段话总结出来就是婴儿刚一出生就要被父母以各种办法弄死,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民富,为何会长期出现这这种情况?”

“再说说宋朝吧,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民的确都很富有,但那只是被平均了而已,地租普遍是五五分成制,佃农要交纳五成的收成。

朱熹的奏折中记载福建‘贫民无敌,终岁劳苦不得温饱’,手工业日均收入百文,而米价每石三贯,购买力有限。

商税高达六成以上,最终转嫁给消费者。

苏轼在奏折中说:‘浙中米价踊贵,民有流殍’。

按照《宋史》、《梦粱录》以及诸多地方志的佐证,当时有八千万人口,皇室贵族只有千分之三的人口,占据了三成的财富且免税,

富商士绅占了百分之三的人口,占据了六成的财富,

平民百姓占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口,只占据了一成财富。

泉州外商聚居区"蕃坊"极尽奢华,而福建路佃农暴动频发。

国强吗?建国一百六十年就发生了靖康之耻,被迫南迁。

每年一亿五千万贯的财政收入,军费之处占了六成,官俸占了两成,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战力却是弱的可怜,金兵南下时汴京禁军‘持杖不能上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