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四章 狎妓之风(一)(2 / 2)

加入书签

这里是教坊区。

也有许多高门大户。

在一座座高门大户之间,混杂着一座座教坊,教坊内雕梁画栋,奇花异树争芳,假山流水清幽,布局非常优雅,若不是那一阵阵歌舞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花香脂粉香混合飘散于街道,就会让人误以为是哪个富户。

行走间,只见往来人群川流不息,小商小贩高声叫卖……

刘清潭和董秀跟在李云倾身旁,一边走,一边指着楼阁介绍,一边挑拣些能说的讲给她听。

胜业坊内熙熙攘攘,教坊深处正歌舞升平,不得不说,在唐宋这样的时代,狎妓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化。

董秀指着一处高门大户说:“娘子请看,这家教坊,歌舞最妙,除了宫里,没有哪个教坊能比得上。”

李云倾顺着他的指向看去,只见青砖碧瓦,高门厚墙,墙内或茂密碧绿或花团锦簇的树木伸出了它们婆娑的枝叶,给人一种雅致清幽的感觉。

厚实的高墙用青砖砌成,青色的砖墙上雕刻着花纹精美的砖雕,开阔的大门两边站着两个身材魁梧的部曲,墙边停靠着数辆华丽的马车。

若非门上《棠梨院》的题字,若非那随风飘来的钟磬声与琴箫声,就会让人误以为是哪位高官家的宅院。

董秀斟酌着又道:“棠梨院里的梁三娘,花容月貌,多才多艺,据说她能书善画,一手簪花小楷写得极为清隽,尤其善画兰花,下笔迅捷,笔下兰花各具形态。又画的一手好花样,绣出的花鸟栩栩如生。”

他们走过棠梨院门前,李云倾转头向里看了几眼,只看见照壁花饰精美。

董秀也向那边看了一眼,接着说道:“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不仅能写善画,诗作的也好,还会自己填词作曲,善跳踏金莲舞。”

李云倾停下脚步,面对董秀,她双手抱胸,面色严肃,认真问道:“她有什么是不会的?”

董秀愣住,一时竟是无言以对。

刘清潭在一怔之后,转头偷笑。

看着董秀的窘样,李云倾笑得花枝乱颤。

“娘子……”董秀有些委屈,也有些心慌,他是好心给李云倾讲解,让她开心,却不想犯了这么大的忌讳,竟然在美人面前大夸另一个美人,他,他好想解释……

其实,李云倾对他讲的事很感兴趣,就是看他将梁三娘说的太完美了,就忍不住逗逗他。

她之所以转胜业坊,就是出于对教坊的好奇。

唐朝时期,文化比较开明,没有明确的法纪和舆论非议,狎妓之风盛行。

这时狎妓已经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已经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甚至唐朝还依据官员品级,对蓄养家妓的规模做过明确规定。

因此,唐朝的官吏、文人、学子大都不拘泥于礼法,经常出没于妓馆青楼,还常用艳诗新词来描绘自己狎妓的风流韵事。

纵观《全唐诗》,有两千首与□□有关,而李白就写了三十多首。

在《江上吟》中,他写道:“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在《在水军宴韦司马楼船观妓》中写道:“对舞青楼妓,双鬓白玉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