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丹凤门报捷(二)(2 / 2)
李俶只是给她简介哥舒翰的生平,而百姓们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风流韵事、发际奇遇与勇猛的英雄事迹。
随着队伍越走越近,李云倾看清楚了走在前列的两位将军,一位三十多岁,面容冷峻,一位四十来岁,神情威严。
他们身后是雄赳赳气昂昂的铁甲精骑。
他们身着明光铠,骑着高头大马,那在战场上磨炼出来的煞气,自然而然地流泻而出,令人不由自主地对他们产生敬畏之心。
在两位将军的带领下,队伍很快就来到丹凤门前。
这次的报捷规模不大,首先是俘虏还来不及押回,其次,这毕竟是大唐几万人的牺牲,才换得生擒吐蕃区区四百多人的胜利,说起来还是有些丢脸的。
但是,这场胜利却是李隆基期待已久的,且战略意义重大的。
河湟地区本来是大唐的领土。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吐蕃觊觎河曲地区水草肥美,适宜放牧,且距离积石军(今青海贵德)三百里,就趁着迎娶金城公主之时,借着安西都护张玄表侵袭吐蕃北境之事,以金城公主“汤沐”为名,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获得这个区域,置洪济、大莫门等城作为防守,并跨河筑城,连年侵犯,严重威胁到大唐河陇地区的安全,从而使河曲地区成为大唐与吐蕃东线战场的主要争夺目标之一,双方各有胜负。
肥沃的土地、丰盛的水草,滋养了吐蕃,短短的四年时间,就使已经走出内乱的吐蕃迅速地恢复了实力。
开元二年(714年)八月,吐蕃十万大军侵略临洮,继而攻打兰州,一直打到渭源,掠取牧马。杨矩想到是因为自己的过错,才让吐蕃以河西九曲之地为据点,频繁进攻大唐,于是畏罪自杀。
而那个缺乏雄才大略、看不清河西九曲之地的价值、当时刚刚登基不久的君王唐睿宗李旦,是想不到他慷慨地大手一挥、拱手让出的河西九曲之地,具有怎样的战略意义的,而这个致命的错误,又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同年十月,吐蕃再次侵略渭源,李隆基被迫下诏欲御驾亲征。
当时白衣戴罪身份的摄佐羽林军、陇右防御使薛讷(薛仁贵长子,薛丁山原型)和陇右群牧使王晙两次用计,出其不意地击溃了吐蕃军,并乘胜追击至洮水,使几万吐蕃军全军覆没,吐蕃将领六指乡弥洪被擒,并夺回了被抢掠的羊、马,缴获了不少器械。
此战重创了吐蕃,此后,大唐不断巩固河陇一带的防务。
唐玄宗还未亲征就获得了如此大捷,自然是龙心大悦,对薛讷和王晙大加封赏。
在此战中英勇奋战而死的王海滨,被追赠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九岁的儿子王训,被唐玄宗收为义子,并赐名为王忠嗣,养于宫中。
后来,王忠嗣成长为一位勇猛善战、威震边疆的优秀将领。
开元五年(717年)四月,陇佑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
开元十六年(728年)七月,河西节度使萧嵩、陇佑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今青海湖南),张忠亮追击,拔其大莫门城(今青海省龙羊峡)。
开元十七年(729年)三月,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深知石堡城地理位置的重要,必须尽快夺回,虽有危险,但为国捐躯亦在所不惜。他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夺回了石堡城。
唐玄宗遂改石堡城为振武军,并分兵据守各重要地点,拓境一千余里。
自此,唐河西、陇佑连成一片。吐蕃连战连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