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宗师考校(2 / 2)

加入书签

只听他回过头来,沉声道:

“溪云东起万里愁,

夏雨霏靡事不休。”

他这两句刚刚出口,外面又是一个惊雷,狂风大作,将满地的落叶刮得哗哗作响,刚送走了冯公公的王县丞等人吓得浑身打了个哆嗦。什么溪云东起,夏雨霏霏的,明摆着是说他们这个地方治理得不够太平嘛。这、这要是传到皇上耳朵里去,始作俑者冯公公自然没事,而他们这些人小小的官位还指不定保得住,保不住呢。

周峙平时没怎么用心教过孩子们对诗,但是作为基本的素质的培养,从小他们都学过《声律启蒙》这一类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书。而且八股文里面对于对仗的考校也很严格,孩子们平时放学之前,有时候是会练习一下对句,不过是为了活动脑筋罢了,正儿八经作诗,他们可都没怎么学过。

王县丞心里更怕,尤其是怕常晓成这个二百五,反应又快,不知道对出个什么来。他权衡再三,只得又满脸堆笑的开了口,道:“大宗师,这或许,有些为难这几个孩子了,本朝科举以文章为主,早就不考诗赋了,他们即使对得,只怕也难以入得了大宗师的眼啊。”

范督学却摆手道:“无妨无妨,诗有何难,不过是以此咏志而已,你们几个都是有悟性的孩子,尽管对来。”

陆钧本来就看着窗外那一片昏黑心绪不定的,听他这么一说,只觉得更难了,不仅要对,还要咏志,这上哪儿咏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范督学这两句肯定不是为了和他们聊聊天气,他是想看一看,这几个孩子对于自己的将来,到底有着怎样的打算。

就在这飕飕的刮着冷风的句读堂里,在严肃的有点令人窒息的气氛中,陆钧居然穿越后头一次认真的考虑起了自己的志向问题。

王县丞的担忧马上就变成了现实,只见常晓成把胸脯一挺,高声道:

“魑魅魍魉何足惧,

我自岿然占鳌头!”

那几名县里的官员脸上马上就不好看了,他们一下子都成了魑魅魍魉了,谁还能得意的起来呢?然而,见范督学赞许的点了点头,他们还只能连声附和道:“不错、不错。”

范督学道:“虽对的粗陋了些,到底是即兴而成,不可太过苛刻。”

又道:“况且此子这两句中,不畏奸佞小人,志向高远,真可谓孺子可教也!”

常晓成一听范督学又夸了他,顿时喜上眉梢,提声道:“大宗师,我原本想对‘任他狂风千万丈,我自岿然占鳌头。’可是我后来又想,如今世道艰险,《中庸》有云:‘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

眼看常晓成下一句就要说出口,李尚源狠狠在他背后一捏。同时周峙也厉声喝住了他,道:“常晓成!大宗师赞赏你两句,你就忘了礼数了,在大宗师面前你也敢你啊我的,你还记不记得为师平日里是如何教你的了?!”

常晓成吓出了一身冷汗,慌忙道:“是、是学生的疏忽。还请大宗师莫怪。”

范督学的脸色也微微变了一变,然而很快就恢复了正常,道:“年轻人才思敏捷,有什么可怪的?我看你这两句,固然后一句句法上工整些,却还是前一句文理上更贴切些。”

说罢,他轻轻一叹,道:“你们三人呢?也说来听听罢。”

※※※※※※※※※※※※※※※※※※※※

老暄写着写着,忽然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好象是只有童生才可以被称为“小友”,连童生都没考上的可能是不能被称为小友的,所以老暄把前边改了改。这是《儒林外史》里边说的,童生如果没考上秀才,无论岁数多大,都只能称之为小友,而只要中了秀才,无论多年轻,都要称为老友~~~

第二,宗师“按临”其实指的应该是童试的最后一关道试,在正式的道试之前四处巡视这可能是不能成为“按临”的。可能可以称为“小试”这个错误老暄好像重复的次数太多,就不改了~~后面和下一篇写的时候会注意的。

“道试”这种叫法大家不知道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这是明朝的叫法,因为明朝主持这场考试的机构叫“提学道”,所以童试的最后一场就叫做道试。到了清朝,这场考试就被称为院试了。

总之,第一次写科举文,老暄也是在不断的学习,小天使们估计都比老暄明白,如果有问题的话,欢迎大家指正。

比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