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开始(2 / 2)
这时候放进来的人还不算多,第一间,第二间考堂里坐满了大半,后面就渐渐稀疏了。陆钧拉着陆锦又往前走了一间,快到第二卷厅里了,方才找了个靠前的地方,坐了下来。陆钧坐下之后,便拿出笔墨砚台还有考卷摆上,磨了墨将名字工整写好。眼看着前面的人一个个往里走着。
没过一会儿,前面“咚咚”一阵脚步,不用看,陆钧就知道是常晓成来了。他拉着李尚源,在陆钧和陆锦两人后面坐了。坐定之后,常晓成还在四下里看着,道:“张尹那混帐在哪儿,你们瞧见他没有?!”
每间考堂两旁站的都是黑袍箭袖的差役,有人瞪着他们这儿,道:“坐好了!不准说话!”
常晓成忿忿的闭上了嘴,随着厅里的人越聚越多,屋里的不安的气氛渐渐酝酿起来,一阵轻咳,一声叹气,都能触动这些折腾了一大早上的考生们那紧绷的神经,就在这时,听见前面有人喊道:“封门!”
陆钧心中一禀,忽然间意识到:自己真的是在县试的考场上了!
他正在静静的体会着这种滋味,忽然常晓成又好像想起了什么似的,在后面一拍脑袋,低声喊道:“阿钧!你一定好好做文章!你别忘了,我的终身大事就在你手上呢!”
他这话说的挤在一起的考生们不住侧目,有认得常晓成的好奇的问道:“常大哥,什么终身大事啊?”
常晓成一看也是社学里的一个孩子,估计是来体验一把的,于是便抬起手来,在他头上敲了两下,道:“没你什么事儿……嘘……别说话,马上就要出题了!”
众人终于转移了注意力,往前看去,只见那考官又走上高台坐了,他身边一人高声宣读着考场秩序:“……不得交头接耳,不得随意走动……每人除考卷外,各领素纸两张,以起草之用……起草时亦需楷书,不得将答案写于封线之外,违者不予取中……”
那人读这一段话时,主考官在一旁坐好,挥毫落笔,在纸上写下两句话来。那读完考场规则的人接过纸,道:“听好了——《论语》题:‘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众人还在屏息凝气,等第二题的题目,可陆钧听了第一题之后,心里又惊又喜,由于这句话他印象特别深刻,所以他曾经翻过来覆过去以此为题做了好几篇文章,周峙、陆兴璘,还有陆兴玖都帮他看过、改过。很少有这样的好运气的他,这回都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了。正当他想确认一下的时候,只听台上那人又道:“下一题,《孟子》:有攸不为臣东征。——开始做罢!”
两道题目一出来,下面的士子们有的手舞足蹈,有的唉声叹气,但大部分还都是和陆钧一样,平复着自己的心绪,开始忙着磨墨,展平草纸,用心思考该如何破题了。
“匹夫不可夺志”这句陆钧不必担心,他琢磨的是第二题“有攸不为臣东征”,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是:“有攸不为臣,东征”,取自《孟子》中的《滕文公下》。孟子他老人家一开口,就不是一两句两句,而是长长一段。所以,《孟子》里的题目总会比其他三本里出的题目更难答一些。
首先,你最好是能把这整整一段的内容背得一字不差;其次,你还要想清楚考官选的这一句,甚至是半句,或者只是几个字,在这段话中的位置和作用,这句话很有可能不是这一段当中最重要的,甚至只是一句引证,或者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是你却要根据这样一句话,写出一篇有理有据,论点分明的文章来。
早把《孟子》背得滚瓜烂熟的陆钧回忆了一下这一段话的内容。大体上,它讲的是周武王为了百姓的安宁,施行仁政,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之后,一个叫做攸国的国家仍不肯对周武王称臣,于是武王东征去讨伐他。那里的人们则捧着绢帛,带着饭食和酒壶,一起迎接周武王,孟子想用这件事,对他的学生说明行仁政的重要性。因此这段最后说的是:“行王道,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齐、楚虽大,何畏焉?!”
为了不浪费时间,陆钧把草纸展平,先开始写第一篇“匹夫不可夺志”。在他周围,不少考生也都已经动笔了,看来,第一个题目许多人之前都曾经试着写过,若是有个稍微靠谱点的老师给改上一改,这篇文章应该就不难达到县试通过的标准,下一篇文章体现的才是考生们自己真正的水平。而要想以此这么随便摘出来的一句话为题,写出一篇让考官眼前一亮的文章,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