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8章 老刘扎心,原来李翊跟孔明才是心意(2 / 2)

加入书签

迟疑一下才反应过来,现在的冀州,已经是曹刘二贼的了。

“让他进来!”

须臾。

冀使入内,将书信呈上,是李翊送来的。

“信中写了什么”

袁尚连忙问。

袁熙眉头紧皱,怔怔地不发一言。

袁尚等不及了,一把抢过书信,拿在手里观看。

原来,这信竟然是刘夫人写的。

只不过是刘夫人帮李翊代笔。

其大致内容为,

先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并表示李翊没有为难他们一家人。

再然后,当然就是劝降了。

李翊劝袁尚、袁熙交出兵权,并表示会上奏朝廷,为二人保举爵位。

到时候升官封侯,当一个富家翁,仍不失为一件美事。

最后,则是威胁了。

李翊表示,如果二袁儿不肯投降。

到时候一定亲自领兵北上,不管你逃亡何处去,都要将二人的首级取下。

总之,这封看似是母亲写给儿子的信。

实则是李翊的一封威逼利诱的信。

袁氏三子,

袁谭暴戾残忍,袁熙懦弱寡断,袁尚俊美得人心。

此时的袁熙在看完李翊的书信之后,顿时有些心动了。

“显甫,李郯侯在信中说了,不会为难我等。”

“你看是否——”

话还未说完,立马便被袁尚打断了。

“兄长糊涂啊!”

“交出兵权,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到时候,还不是李翊说什么,咱们便得听什么”

“况没了兵马,纵然当个富家翁,也是寄人篱下,受人白眼!”

袁尚这话可不是危言耸听。

要知道,即便是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河北。

在过去二十年后,都仍然有很多河北人认为袁氏就是他们的主人。

试想,当两个袁氏子主动举众投降,从此以后寄人篱下的生活。

河北人会如何看待他们

原本高高举在彩云之间,一下子重重跌落于泥泞之中。

这种落差谁受的了

尤其堂堂四世三公,更受不得这个气了。

袁尚是宁可战死献国,也不愿向曹操或者刘备屈膝投降。

“……这,唉!”

袁熙一拳打在案上,蹙眉长叹:

“我幽州虽有五万兵马,然东北未平。”

“刘虞旧部拥兵自重,三郡乌桓虎视眈眈。”

“况我幽州本为苦寒之地,难以自给自足。”

“更别说抵御强敌了!”

袁熙这才道出自己的苦衷。

他的幽州可不比你的冀州。

早在天下还未分裂割据之时,幽州就需要用冀州、青州的粮米钱帛来接济供应。

袁绍时期,也是这么做的。

用冀州、青州的赋税钱粮,来补幽州每年的空缺。

而刘虞时期的幽州,虽然做到了自给自足。

但那却是建立在刘虞大肆裁减军队的情况下完成的。

为此,公孙瓒还跟刘虞吵了一架,两人的矛盾甚至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现在,袁熙既无法得到冀州、青州的钱粮供应。

也不可能像刘虞那样去裁减军队,裁撤军需。

而更令人绝望的是,

袁熙甚至拿到的,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幽州。

他手上实际控制的,只有幽州的涿郡、渔阳两地而已。

剩下的领土,全部被鲜卑人、本地豪强、刘虞旧部,三郡乌桓给瓜分完了。

所以袁熙根本不敢裁减军队,因为周围全是强敌。

他手上拿到的剧本,才是地狱中的地狱。

眼下李翊所开出的条件,已经相当友善了。

袁熙是很想见好就收的,本身他也没什么野心。

更何况他清楚自身的定位实力,自己“破产版”的幽州,就是没法去跟李翊争斗的。

“幽州苦寒,李翊肯定也不希望费钱费人,劳师远征。”

“盖因其着急着抚定河北之地。”

“若我们能在此时举众向其投诚,其必以我等为厚。”

“况人言李郯侯信义著于四海,从不失信于人。”

“或许……”

袁熙苦口婆心劝告。

“住口!!”

袁尚断喝一声,打断袁熙说话。

“冀州本该我袁氏所有,岂能拱手让与他人”

“况汝妻亦陷于李翊之手,夺妻之仇若是不报。”

“枉为男儿丈夫!”

这!!

袁熙身躯一震,被袁尚一语戳中了至痛之处。

袁熙对甄宓是相当有感情的,他是真心喜欢她。

我们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尤其像袁氏这种世家豪族,更加重视门第出身。

而袁熙却是单纯自己看上了甄宓,主动去上门提的亲。

当然了,考虑到中山甄氏的影响力,所以袁绍对这门婚事也没有反对。

中间因为种种变故,甄宓被袁尚留在了冀州当人质。

结果阴差阳错,陷入敌手。

这件事是袁熙内心深处的最痛之处。

“……呵呵,若要投李翊,倒也可以。”

“我倒不甚在乎,只是甄小姐姿色貌美,难保那李翊不会动心。”

“汝去投他,可得李翊归还甄氏否”

“况其纵是归还,可得完璧否”

“古人云,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

“尚可以不顾及名声,只恐兄长脸上挂不住。”

袁尚不断地在一旁煽风点火。

袁熙脸色由青变紫,青一阵紫一阵。

过了许久,才懊恼地跌足叹道:

“……唉!我袁显奕堂堂丈夫,岂能受此大辱!”

“……罢了,显甫希望我怎么做”

“我全听你的便是!”

袁尚大喜,上前按住袁熙的肩膀。

“……好好好!这才是我的兄长。”

“显思已殁于贼手,君便是我袁家长男。”

“父亲虽将爵位传给了我,但这河北江山富贵,你我兄弟可共享之!”

袁熙情绪却并未有多激动,相反,还有些失落。

“现在当如何”袁熙再次出声问。

“立斩来使,以表我袁氏抵抗之决心!”

袁尚相信,只要他们袁氏兄弟表现出足够强的抵抗决心。

那么河北许多受过袁氏恩惠的故吏,肯定会纷纷跑到幽州来投靠他们。

袁氏力量早晚能够恢复。

而李翊一口气吃下这么大个冀州,不信他歇也不歇,就马上来攻打他们。

过扩要是炸了,受苦的是你自己。

袁尚嘴角微微翘起,对战役表现出了充分的信心。

……

话分两头,

李翊自驱逐了袁氏兄弟之后,正式分遣二使。

一使便是适才北上幽州,去劝降袁尚、袁熙的。

另一使则是去魏郡,正式找到曹操,划分冀州疆界。

随后,便是正式定治所于渤海。

一是因为是除魏郡之外,冀州人口最多最富的郡。

二是因为此地南抵青州,北连幽州。

从战略深度上讲,他随时可以北上解除幽州的边患。

同时又能方便得到来自青州的粮秣支援。

靠着河、海两路的运输,渤海的经济想发展不起来都难。

单从地理位置上讲,李翊甚至有信心用三年时间,就超过下邳。

治所定下来之后,另一件重要的事,便是论功行赏了。

眼下寒冬腊月的,北方冷之更甚。

将士们顶着艰苦的生存环境,仍留营旅之中,饱受风霜之苦。

大伙儿们都盼着这个的。

所以除了物质上的封赏外,便是名爵上的赏赐了。

李翊依然是拟了两份公文。

一份是直接发给冀州官员们看的。

其书略曰:

“吾奉朝廷旨意,起义兵诛暴乱。”

“于今三年矣,所征必克,所讨必取,此岂吾一人功哉”

“乃诸贤士大夫之力也!”

“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今专飨其劳,吾心何以安焉!”

“宜当促定功行封,以慰众心。”

简单概括就是,李翊表彰了众人的辛劳。

并说平河北不是我一人的功绩,都是诸位尽心尽力。

也算是标准的职场话术了。

另一份说是公文,倒不如说是一封信。

是专程写给刘备的。

李翊虽与刘备两地分离,但为表达思念之情,两人仍为笔友,时常书信往来。

书信拟好,即发往徐州下邳刘备处。

其书略曰:

“昔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

“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

“翊每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今奉主公军令,与诸将士大夫共从戎事,并力讨贼。”

“幸赖贤人不吝其谋,群士不遗其力。”

“是以夷险平乱,而翊窃得大赏,户邑三千。”

李翊书信上半段,仍是谦虚的把功绩推到了与他一起共事的同事身上。

并表达了对此次封赏,自己增益食邑千户的惭愧。

调侃自己是“窃取”了将士们的赏赐。

算上原本的食邑,李翊已有三千户食邑了。

书信后半段则写道:

“翊尝追思窦婴散金之义,今可分所受租赋食邑与诸将、掾属,以畴答众劳。”

“盖因臣实不擅受此大惠也。”

“宜差死事之孤,以租谷养之。”

“若殷用充足,年景丰裕,与众人共享其利。”

如果说,前半段书信还只是李翊谦虚的话。

后半段则完全是要真的将自己的食邑分给将士们了。

李翊不仅举了窦婴散金的例子,然后明确表示,希望刘备能把他的食邑分一部分出来。

用来封赏有功的将士,即所谓的“以畴答众劳。”

同时,还希望刘备能够优先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用租谷来供养他们。

等到冀州的仓禀充实之后,再考虑其他人。

刘备在览毕李翊的书信之后,十分惊诧。

李翊谦虚的性子是好的,可如今怎么会提出把自己的食邑分出来给有功的将士们

他要是同意了,岂不显得他老刘对待老下属寡恩刻薄。

刘备理解不了李翊的行为,遂找到诸葛亮,询问他的看法。

诸葛亮只扫一眼李翊的书信,便问:

“此次封赏之中,可有袁氏旧臣”

刘备颔首答,“为安抚袁氏故吏,封赏之中,亦有其名。”

诸葛亮乃挥扇笑道:

“此易事耳。”

“……主公可为李郯侯再增食邑三千户,然后将此户数分与有功之臣即可。”

刘备恍然大悟,顿时明白李翊是什么意思了。

感情是他一时没能反应过来。

又不免看向诸葛亮,忍不住自嘲似地说道:

“吾与子玉相识九年,君尚未与其见上一面。”

“如何仅凭书信一封,便能猜透其心意如何”

诸葛亮乃解释道:

“古人云:君以察臣,臣以事君。”

“今郯侯初定冀州,正宜收揽人心之时。”

“然彼若贸然封赏,恐有失君臣之礼。”

“故于信中但言分赐己之食邑,而于增益户数之事,绝口不提。”

言外之意,老李就是想向刘备讨要户数,好封赏将士。

但这种话不能明说,所以只能通过说把自己的食邑分出来的话。

以此来暗示老刘。

刘备醍醐灌顶,一拍脑袋: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吾与子玉相识这么多年,其岂疑我耶”

在老刘看来,

只要李翊开口,要什么刘备都会给他的。

又何必搞这些弯弯绕绕,来暗示他呢

但诸葛亮却明白,君主可以善待自己的臣子。

可臣子却必须时时刻刻记着,他是自己的君主。

这是为臣子的基本生存之道。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