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关公水淹七军(2 / 2)
更别说是与已经位列前将军的关羽比了。
关羽对黄忠印象不深,倒也符合常理。
接着问:“此辈所封何职”
陈登一摸下巴,似也觉得有些奇怪。
“……齐王力排众议,给黄忠封了后将军之位。”
“除此之外,并州牧马超封了左将军。”
“如今四方将军,已经全部封完了。”
什么!
关羽丹凤眼一蹙,眉头皱起,连连捋着胡须。
“……吾弟张飞有万夫不当之勇,与某并列,合情合理。”
“马超乃名门之后,屡世公侯。”
“河东之战,一战降并州,威震天下。”
“与某并列,亦无不妥。”
“只是黄忠乃何等样人敢与吾同列乎”
关羽一甩袖子,轻哼道:
“大丈夫岂可与老卒为伍!”
历史上的关羽其实也不肯与黄忠并列,理由就是大丈夫不能跟老兵同列。
从这里也能看出,《演义》的内容有多bug。
《演义》里虚构了关公战长沙的故事。
这时候关羽其实就已经与黄忠惺惺相惜了。
怎么后面关羽就跟不认识黄忠一样,吐槽他是老卒呢
说到底啊,
历史上的关羽跟黄忠还是交际太少了,两人根本不熟。
而关羽本身是一个极为自负的人,他完全有理由瞧不上黄忠。
你比如说关羽他一人独镇荆州,是个统帅级别的人物。
在关羽眼里,黄忠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的老兵罢了。
就算是拿黄忠引以为傲的勇武来说。
关羽那是突入万军丛中,斩颜良首级。
不比你黄忠阵斩身边就四百精兵的夏侯渊拉风吗
所以在关羽视角,黄忠是哪哪不如自己,还是个老卒。
却要跟自己并列为四将。
那关羽心有不甘,也是人之常情啊。
只是关羽是直肠子,喜欢把自己的不满给直接表现出来罢了。
毕竟他人在荆襄,也没亲眼目睹过黄忠斩夏侯的威风八面啊。
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
意思就是张飞、马超那是亲眼见证了黄忠定军山斩夏侯的,他们肯定服黄忠。
而关羽隔得远,心中肯定会不服。
“……将军此言差矣。”
陈登劝道,“昔萧何、曹参与高祖同举大事,最为亲近。”
“而韩信乃楚之亡将也,陈平亦是亡命后至。”
“然论及班列,韩信居上,也未尝闻说萧、曹以此为怨。”
“今齐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室。”
“与关将军视同一体,亲如兄弟。”
“将军即齐王,齐王即将军也。”
“将军又岂是与诸人同哉”
“将军既受齐王厚恩,当与同休戚、共祸福,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
“但相为惜此举动,恐将来后悔耳!”
关公闻言大悟,拜谢陈登道:
“某适才不明,幸得有元龙开导。”
“若非足下高见,几误大事也。”
陈登暗想,大王都已经封了,我不劝你行吗
现在自己奉命来配合你打汝南战事,我当然是希望你全神专注于汝南上。
而不是在官号之上计较这些。
反正你与齐王亲如兄弟,齐王又岂能亏待你
陈登心头也是五味杂陈,他坐镇淮南,深耕近十年。
本以为齐王会把南方战事,交给他来打。
结果还是派了关羽假节,乃督护自己。
唉……
到底还是亲兄弟值得信任呐。
可陈登转念又一想,
关羽是齐国武官之首,李翊是齐国文官之首。
两个人都反对黄忠封后将军。
可刘备最后还是力排众议,把后将军之位给黄忠了。
也不知黄忠此时是作何感想
在另一个位面里,
或许正如《三国演义》里写的那般,黄忠临死前对刘备说的那句话一样:
“臣乃一武夫,幸遇陛下!”
虽然历史上黄忠死时,刘备还没称帝。
但也正是刘备的信任和拔擢,才让黄忠这颗宝石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绽放出耀阳的光芒来。
如果没有刘备,黄忠或许将永远埋没在平凡武夫之列。
正说时,忽有探马飞报:
“曹操差于禁为将,领七路精壮之兵到来。”
“已屯驻于安阳矣!”
关羽急忙问具体情报。
探马回报说,于禁此来,耀武扬威,鸣锣击鼓,虎步向前。
关公闻言,勃然变色,美髯飘动,大怒道:
“天下英雄,闻吾大名,无不丧胆。”
“曹仁将汝南之兵,俱为关某打服。”
“缩于新城,不敢出战。”
“于禁匹夫竖子,何敢如此狂悖,小觑关某!”
陈登在旁侧言道:
“关将军不必着急,魏国既在河北战事受挫。”
“曹仁又被困于新城,于禁乃能征善战之将,精通兵法。”
“所以大张旗鼓者,盖为壮声势,以振士气耳。”
“不必理会他,专注攻打新城即可。”
关羽奋然道:
“必妄图挫关某二十年之声价耶”
“某此战必擒于禁,斩杀曹仁!”
“那将军有何对策”陈登问。
话甫方落,甘宁健步跑来。
连连大呼:
“督帅!涨水了!涨水了!”
陈登急止之曰:
“兴霸慢行,军营里不可大声喧哗!”
甘宁乃一面赔礼,一面解释道:
“……府君有所不知,这几天连下暴雨,淮水处的水漫涨上来。”
“我军大营里已经渗透进水来,将士们鞋履尽湿,困苦不堪。”
“吾见部卒困顿,特来禀报督帅。”
关羽引众人,出营查看。
果见淮河之水漫处,已经淹到大营里来了。
于是关羽便下令,让大营往山坡上般。
趁着搬营之时,又谓陈登道:
“元龙随我上高处,观看魏营。”
陈登领命,即上马与关公引了十数骑,望高阜处望之。
只见新城上下,皆屯着军马。
而淮河之水甚急,眼看就要没上平地了。
关公看了半晌,喜道:
“于禁必为我所擒也!”
左右人纷纷问,如何擒拿于禁。
陈登便道:
“莫非是引淮河之水,浇灌汝南乎”
关公大喜,连连道:
“某正是此意。”
“目今炎夏未退,秋雨连绵。”
“雨霖已连下十日,照此下去,淮河之水必然泛涨。”
“届时,某只需差人堰住各处水口。”
“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
“……呵呵,新城各处之兵,皆为水中鱼鳖矣!”
水攻一般是用来困住敌人用的。
城池被水围住,城内的人就只能慢慢等死。
比如曹操水淹下邳。
但关羽此刻,却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历史上的水攻,都是直接掘堤坝之水,引水灌城。
但如今天公作美,暴雨连下数日。
如果引水灌溉,是有可能直接把于禁所在的安阳城给一举冲垮的。
因为三国时期的城墙,主要是夯土墙。
在面对大水的冲击时,有可能被直接冲倒。
关羽适才登高望远,就发现于禁所在的安阳城,城池远不如新城坚固。
毕竟三国的坚城,屈指可数。
而于禁之所以率七军屯驻于安阳,也好理解。
安阳距离曹仁所在的新城不远,两座城池可以护卫犄角。
相互呼应,对望为援。
但关羽却敏锐察觉到了,先擒于禁的战机。
“……如今虽然水位暴涨,只是将军欲直接引水冲垮安阳,恐非易事。”
陈登提出了关羽作战计划的难点。
水攻虽然好,但前提条件也多。
第一,你得修运河把水引来。
第二,你得修堤坝不能让水跑了,要让它流向你想让它流向的地方。
这两项工程都是极费人力、时间的。
通常都是进攻方有巨大优势时,才敢这么干的。
不然城里人的要是出来骚扰你,你就没法踏踏实实干。
所以围水灌城,通常都是用时间来换的。
关羽脸色此刻十分兴奋,他对陈登说道:
“元龙可还记得,八年前,李相在淮南所为之事乎”
八年前
陈登眼眸一蹙,仔细回想。
八年前那会儿,还是曹刘的蜜月期。
两家联合,一同灭掉了不可一世的袁术。
然后两家共同瓜分了淮南。
之后在李翊的出面牵线之下,曹刘两家合作,一起修建了一项伟大的工程。
“芍陂河道!”
陈登如醍醐灌顶,几乎脱口而出。
八年前,在李翊的主张下。
曹刘两家以芍陂为点,向上修建了大量运河。
将淮水、灌水、颍水全都连接在了一起。
当时李翊这个作法,遭到了刘营不少人的批判。
理由就是,修芍陂虽然可以灌溉淮南农田。
但见效时间短,工程却又十分浩大。
这会使得将来曹刘两家的争斗中,刘营一方失去先机。
而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跟曹操合作一起修,以减少成本。
等芍陂河道修好以后,两家一起用。
这个作法,再次招来了众人的反对。
因为曹操的河道是最多的,整个豫州、淮南水系几乎都在曹操那里。
如果两家合作一起修,刘备要吃大亏。
可李翊还是力排众议,劝刘备跟曹操合作修此河道。
最终刘备采纳了李翊的建议,选择以极高的成本代价,跟曹操合作修河道。
彼时的曹操,见刘备主动当这个冤大头,自然是欢喜无限。
八年过去,芍陂河道早已建成。
而淮水的各处河堰,自无少缺。
最重要的是,凭借陈元龙的淮南水军,关羽已经夺取了淮水的制水权。
接下来,他只需将淮水的各处河堰掘开。
便能将淮水作为攻城锤,一举撞开于禁的安阳城。
念及此,陈登不禁抚掌感慨道:
“李相莫非在八年便已料算到会有今日乎”
关羽一捋长髯,眸中尽是尊敬之色,慨叹道:
“若说别人,关某断不信其有此大能。”
“可若说及先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元龙亦与之共事十多年,岂不知其非凡本领乎!”
陈登一怔,下意识地看向北方。
内心里对李翊感到由衷的佩服。
十年之前,他治好了自己的病。
并在他的建议之下,改食鲷鱼。
如今陈登的身体,依然康健,这都拜李翊所赐。
“……子玉啊子玉,陈某今生幸得有你这么一个朋友。”
陈登心中感慨,竟有些悲戚。
觉得好久没见着李翊了,实在想念他的紧。
少时,关羽与陈登即刻制定了作战计划。
然后下令,叫各营将士多预备船筏,收拾水具。
甘宁、蒋钦皆是水中健儿,弄潮好手。
待得知了关羽的作战计划以后,皆喜不自胜。
私下里言道:
“吾等惯于弄水,常在淮南,生平未尝得水。”
“今关将军引水灌安阳,当有我等一席之功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