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花钱(2 / 2)

加入书签

“什么是拓本啊?”林玉生符合大多数“土包子”没文化的形象,不明白拓本和影印本的区别。

售货员倒是没变脸,只不过显然没科普解释的意思,站在柜台里没说话。

林月生翻开两本影印本,摆在一起跟小哥解释,“拓本是从石碑上,用白纸和墨水复制出文字图形。影印本是拍成照片再印刷出来。拓本更准确清晰。你一看就知道了,挺明显的。”

“是哦,这个看着更清楚。”林玉生听懂拓本是啥意思了,不是很理解影印本,不过不妨碍他一眼看出基本字帖的区别。

“姐姐,店里还有其他字体的字帖吗?我们想看看。”林月生顶着嫩壳子,笑着喊能看出年纪的店员姐姐,也不知有没有效果。

事实证明没有那个女人不高兴自己被叫的年轻,虽然这个年代人保守的很,四十岁的女人被喊姐姐,估计会被骂叫的人不正经。

三十上下的店员被小姑娘喊姐姐,脸上笑容都多了几分,捋捋头发,小声说道,“还有几本旧字帖,现在不卖了,我可以给你们看看。出去可不能乱说。”

最后林玉生从店里离开的时候,怀里多了四本字帖:两本□□柳体、一本《颜真卿多宝塔碑帖》、一本钢笔楷体字帖,花了四元两角。

一天的时间口袋里的大团结就去了一张,摸摸剩下的一张钱,林月生下定决心要尽快赚钱。在这之前先得跟二哥打听清楚黑市的位置,瞅准机会赚一笔。

没等林月生跟二哥磨出黑市的位置,林家的家具打好了,花了半天的时间把家里整理出了雏形。里间卧室加了一张小床,父子三个不用再挤成一团了。

外间有了张高桌,三张凳子,还有了一个洗手架。林月生还得继续睡那张嘎吱嘎吱的床板,这次的木料不够再拼一张床。林家的厨房勉强能烧汤、炒菜。

之前打听的郊区集市终于打听到了,不过现在可不能叫集市。商铺一切收归国有,整个城市也找不到一家私人商店,最多就是公私合营。自然农村赶大集这个可以自由交易的地方,也被取缔了。

青石县曾经五天一集,县城主干道就是地点,不过早几年就被取消了,林月生是一次也没去过。

鉴于丰市的确需要周边郊区的农产品,集市被取消后,改头换面被叫做农产品交换点,允许农民交换自家的手工制品和富余的东西。集市上的东西种类有限,被管制的非常严格,时常不能按时举行。

这次二哥打听到集市能开,匆忙带着弟妹过去。林月生重生以来第一次赶集,事实上这与前世农村的大集市完全不能比,种类非常的少不说,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也不见。

大家都是尽量快速交换或者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马上就分开了。

“妹,一点也不热闹啊,也没卖糖的,没好吃的。”林玉生满脸失望,他听二哥讲过小时候赶集,好多吃食和好玩的,现在怎么全看不见啊?

林月生无奈的拍拍小哥的手,权作安慰,因为那是大家虽然穷可是自由啊,想卖啥卖啥,现在的社会氛围可不允许,不过再过十年,你想买什么都能买到。

林家几个目的很明确,需要陶盔、粗瓷碗、擀面杖,最好能买到案板。三人转了一圈,找到了一家卖的。眼前的摊位上拿草绳捆起的两摞瓷碗、瓷盘,陶面盔。

林玉海检查了下东西,看着还不错,就是家里常用的款式,“妹,咱家买几个,你看着挑出来,我跟他杀价。”

“行,我来挑。”林月生蹲在地上,挑着没裂纹、没釉疤的碗盘,六个盘子,十个碗,又来了三个海碗,大小两个陶盔,就齐活了。

那头儿林玉海砍完价,顺带打听卖擀面杖这些东西的摊位,反倒晓得了个卖“好东西”地方。

“走,东西先放这儿,回来再付钱。”林月生两个被二哥拉着,买“好东西”去了。

※※※※※※※※※※※※※※※※※※※※

手上长冻疮了,昨天抓紧翻出来漏指手套,要不然真顶不住冻着爪子码字了。

提到手绢儿,想起小时候兜里还揣着一块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带了。

我妈和姥娘真的是用手绢包着钱,真的小时候看他们每次掏钱,一层层打开,觉得特别郑重。

毛大大诗词柳体大楷,这本字帖真的有哦,具体六几年出版的就不知道了,是石碑拓本,看着挺好的。

关于□□期间的集市,网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点地方被完全取消,有的就是看某年某段时间的政治情况而定,我就把两者结合着写了,大家随便看看吧,哈哈。

原来你还在这里,真的特别心疼莫郁华,周子翼不娶何撩?

如果对爱你的人没感觉,就不要对他那么好,那种错觉足以让他越陷越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