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安家费(2 / 2)

加入书签

刘大队长正发愁的时候,林三伯给出了个主意,“大队长,咱们不能去要,不代表知青们不能去啊!六个知青人少,咱们乡其他村有没有知青的。

不是还有水湾乡吗?让村里的知青去找他们的同学、同乡、认识的,咋的也有几十号人。一票人堵到革委会去,总不能再含糊了吧。

再说了,我们也是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拥护国家政策。”

刘大华这人做干部,显然精明上差了点,村里人推举他,一是他叔是县政府的关系够硬,二是这人贪的有限,做事比较公正。

林三伯知道,这主意一出,一千多的安家费,村委会就没法伸手了。不过少伸手一次又不会饿死,先把锅甩出去再说。

刘大华一拍手,觉得这主意不错,终也精明了一次,“这头咱们不能出,把话儿漏给知青们,把咱们的意思也说明白喽。钱能不能要到手,就看他们的本事了。”

喻明泽一干人还没去找村干部,就等来了革委会扣下安家费的消息,和村干部的态度。

“明泽,咱们怎么办?”马红伟把新买的脸盆搁在炕沿儿,问这个最有主意的同伴。

六个人今天没下地,除了休息就是结伴去城里购物。没办法。缺的东西太多,一些紧用的东西,总得先置办起来。

“两个办法,一是,等;二是像村里说的,联合其他知青一起去要,不过革委会可不好得罪。这个决定得大家一起表决。”喻明泽也没有好的办法,如今是革委会当道,政府部门也要让三分。

不过听说这大队长刘大华,跟县政府主任有关系,倒是可以敲敲边鼓。政府和革委会是东风和西风,时常也分个高下,这不就是现成的机会吗?至于有没有用,就看运气吧。

六个人讨论之后,决定双管齐下,一边联络同伴,一边等消息。喻明泽他们也开始下地干活了,由于没有工具,所有人都分去剥玉米了。

喻明泽也顺道,跟刘大队长“顺嘴”说了一句,“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啊,我们这个情况,政府不能出面管管吗?刘队长。”

等到林月生听说的时候,知青们上访要安家费的举动,已经沸沸扬扬地传开了,并且迅速落下帷幕。

林月生表示根本没闹明白,这是啥情况好伐?她才晓得原来知青下乡是有安家费的。280元啊,能抵得上村里普通人家,五六年的收入了,差不多林爹五个月的工资。

林家人刚吃了晚饭,林玉海听了妹妹的话,嗤笑一声,“这事儿啊,有好有坏,好处吗,革委会贪污知青安家费,闹了出来能消停一阵子。知青也能把钱拿手里了。只是村里有些个赖皮的,擎等着上门借钱呢。”

“真有脸皮那么厚的人吗?知青年纪都不大,一穷二白的,光修房子、买粮食、置办家什、过冬的准备,这钱就得花不少吧,挺不容易的啊。”林月生其实觉得二哥说这话,肯定是见过这种情况,只是她觉得小河村人不至于这么没品吧。

林玉海今年没等到招兵的来县里,林爹打听到明年春天会有一批名额,已经跟儿子说了,早做准备。

林玉海预备把手里的关系,交给弟弟和妹妹,不是撺掇他们干事,是以防万一,多个门路好办事。前提是把自己弟妹的傻筋去去,所以让两人多了解一点“恶人嘴脸”。

“你觉得咱大妗子人怎么样?”林玉海问弟弟和妹妹。

林玉生正小心的烤着几个花生,这是他今天藏起来的,“大妗子啊,很好啊,炒的南瓜子特别好吃。”

林玉海一听就冒火,傻子弟弟就知道吃,“吃吃,就知道吃。要真这样,天底下都是好人了。”

林玉生一脸莫名,不知道哪儿又惹到二哥了。

“哈哈,二哥你别折腾他了。”林月生劝二哥,其实小哥跟上辈子的林月生小时候很像,除了上学、干活儿就是吃和玩儿,心思单纯,有点缺心眼儿,活的简简单单!

小哥比她上辈子还单纯,毕竟家庭和睦,条件又过得去,没升学压力,没有电脑、手机、没网络,就没了解外界的窗口,当然学坏的机会也少了。

除了吃喝还能想什么?林月生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心眼儿灵活,纯粹是经验多了。

“大妗子啊,能说会道,每次去了都特热情,张罗吃喝。但是吧,我不喜欢她,总爱跟我打听咱爹在市里咋样。”林月生把话绕回正题。

“你啊,还算没傻到家,三个妗子,就她最不像样。”林玉海瞄一眼,林娘不在,这才敢说长辈的不是。

※※※※※※※※※※※※※※※※※※※※

今天下雪了,本来嗓子发炎就难受,又冻感冒了。

话说,怕冷又容易上火的体质,冬天该怎么去火啊?

大家晚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