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章 早点(2 / 2)

加入书签

“不说那些讨人厌的,马上开学了,书文要读一年级还是学前班”

“先去读一年学前班,明年再读小学。”

读书的事夫妻俩商量过,学前班打年基础再读一年级,先让孩子适应枯燥的读书生活。

至于施宛,王念这几天就打算带她去幼儿园看看。

“那到时候咱俩一起去,我家老黄也说让老二先去读学前班,老大留一级,重新读个二年级……”

夫妻俩千里迢迢把孩子们都接来就是为了读书,留在村里天天得挣工分,哪有空正儿八经学习。

谢玉兰虽说没啥文化,但喜欢听知青们说城里的事。

知青们无不坚信着能有回城的一天,知识分子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太远的没考虑过,但能让孩子都成为城里人就足以使她不惜勒紧裤腰带也要让三个娃都读上书。

接下来两人主要都是围绕着孩子们聊了起来。

王念虽说才当妈两天,但施向明忙,家里大小事都得亲自操持,需要了解的事还真不少。

这一聊就一直聊到了吃晚饭前才回家。

九月十五,天气阴。

山里比外山外要冷得早,才九月中旬,秋风里的寒意就能带上了丝寒气。

一大早,王念起床把蜂窝煤灶上的热水倒出来,再提着水壶去接水。

水槽上落了层薄霜,加上今天又是个阴天,冷水入手已经能明显感觉到刺骨。

借着蜂窝炉里最后点热气把水温一温,王念又赶忙回屋去叫施书文。

“今天要去学校报道,可别迟到了。”

上铺的人一听到读书,立刻从被子里探出头,而后没有半秒犹豫地坐起来穿衣服下楼梯。

老大不需要操心,施宛就得多叫两遍。

刚弯腰轻轻拍了拍施宛小脸,收拾妥当的施向明走进屋里,接替了给孩子穿衣服的工作。

这才小半个月,一家四口都好像习惯了这种生活。

施向明一来,王念就可以出去准备早点。

“早上吃什么我看你家走廊的灯老早就亮了。”

蹲在楼梯口刷牙的刘超仙还有些迷瞪,说着话身体就不由晃了晃。

瞧瞧人这两口子刚结婚,日子过得多像样。

施向明晚上七八点下班,打着电筒都从屋里接个灯泡出来,就是为了方便晚上做饭。

哪像她家那口子,买回来的帆布还堆在楼梯下,不知道哪天雨棚才装得起来。

“蒸包子。”王念回。

听到王念的声音,谢玉兰也跟着边梳头边走出屋子,人还没站定感慨就先传来:“我说你一天天的咋这么有精神头,大早上蒸包子!”

挨着一起过日子了才明白两个娃那么快就亲近后妈是有原因的。

换成谁都抵抗不住王念的那些“花活儿”

今天折腾出个水果糖水,明天又是栗子糕,就连早饭都能做出无数种花样来。

前天煎饼配南瓜稀饭,昨天是葱油饼配蛋花汤,今天早上竟然还蒸上了包子。

对他们隔壁两家来说,天天看人家吃好的着实也挺煎熬。

“这不是刚找王木匠做了个新蒸屉吗!正好试试。”王念笑。

两层竹蒸屉已经架在锅里,由于王念起得早,所以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馅儿的包子。

“等蒸好卖几个给我,要不真没法跟我家立业交代。”

不知道不要紧,先买几个准没错。

当然伸手要肯定不行,所以刘超仙早早就跟王念说好了花钱买,食堂卖多少他们就出多少。

食堂的肉包八分钱一个,洗漱完刘超仙就回家拿了七毛线塞到王念家窗台。

“等你蒸好我再叫我家那个馋屁股。”

八个包子一家四口刚好每人分两个,刘超仙生火煮点粥就吃一顿。

“一会儿给你端去。”王念可没推辞那七毛钱,掀开笼屉盖子看了看发面的情况,转身去生火。

谁家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虽说施向明工资高,要不是为了给孩子补身体王念也不敢花这么些钱在吃上。

“今天给孩子送完学校,下午咱们去趟山上,也学别人开块地种点菜咋样”

谢玉兰家要养三个娃,日子得精打细算,肉包子光是想想就够了,当然不会跟刘超仙一样甩出钱就买。

开垦菜地的事王念早听黄秋红提起过。

不过听说这事得先到房务科去申请,在哪种能开垦多大面积都有规定,不是想种多少就种多少。

两天前施向明就写了报告,王念今天正好去拿批条。

闻言点点头:“要是地分下来,那我还得去趟长生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