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8 章(1 / 2)

加入书签

郑氏母女失了主心骨, 方寸大乱。府中又是气氛哀戚时,华蓉敛起神色, 安慰舅母。

“舅母,你别慌。我这就给平阳去信。世人都爱以讹传讹,兴许事情没那么严重。”

郑氏正在悲痛,被华蓉这话一说,脸上的悲色去了不少。她不由抱起希望, 希翼的看着华蓉。

鲁如眉本也跟着郑氏默默的哭, 听了华蓉的话,这时也转过脸来, 和郑氏双双盯着她瞧。

那目光里半是期待, 半是悲苦,华蓉心里一酸,硬是将自己的怒意和担忧压下,把话掰碎了仔细的安慰她们。

“外祖父和舅舅此仗打出了名声,他们素日又从来没做过欺压百姓的事情。我有三个理由, 可以断定皇帝暂时不会动他们。”

鲁如眉声音还有些哽咽, 追问道。“哪三个?”

现在只要爹和祖父暂时不要有事, 她和娘就能好受点。怕只怕,现在他们已经…

“其一,皇帝虽然昏聩, 做事依然还要遮羞布。前头不管是废后一家, 还是废太子之事, 人头落地前, 都还有一段时间的等待。他砍这些人的脑袋,好歹也给他们按了一个罪名。”

“可我们现在只知道舅舅和外祖父,被押入了大牢,具体为了何事,还不知晓。这段时间,便是生机。”

华蓉背过身,推开窗,让外头略有些冰冷的空气飘进来,吹一吹她心底的慌乱和怒火。

不待表姐催问,华蓉又徐徐说起剩下两个理由。

“其二,无论皇帝是出于什么缘由,这般对舅舅和外祖父。这则消息,一定已经传到了蒙国。”

“能够打退蒙国数万大军的将军,就要被处死。你是蒙国人,你会如何?”

俏丽的脸上,淡淡的染了一层冰霜,华蓉不疾不徐的分析。

“蒙国人只会拍手称快,甚至现在已经齐整大军,只待皇帝替他们除了外祖父,便率军进攻,重新进犯大寻。”

“忠王已死,齐王又一贯贪生怕死徒有野心,没了外祖父和舅舅,大寻还有几人可以出战?”

“我都能想到的事,朝堂百官又怎么会想不到?如果皇帝还没疯,只要有人用合适的话语,点出这层风险。我想,皇帝无论如何都会再权衡一下。”

说到这里,华蓉的脸色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样子,甚至因为冷风吹拂,脸上现出了些红晕。

她勉强扯起一个笑,安抚舅母和表姐。

“而第三个理由,则是民心,更是臣心。”

“是民心置外祖父和舅舅于此境地,让皇帝起了忌惮之心,但这也是一线生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端看皇帝惹怒的民心有多大了。

郑氏低头琢磨了片刻,慢慢拭去了脸上的泪,苍白的一笑。

“还是蓉儿说的好,我乱了阵脚,倒教你来安慰起我了。”

郑氏平静下来,把方才收拾好的包袱,重新塞进箱笼。看样子是暂时不打算回去了,华蓉看着松了一口气。

她方才说出那些话,看似极为冷静,实则,缩在袖子里的指尖早就怒的发颤了。

可她必须冷静,舅母和表姐,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这个时候回平阳的。那里已经是虎穴狼窝,如若外祖父与舅舅的事,已成定局,说不定皇帝还会做出灭人满门的决定。

所以舅母和表姐之前金蝉脱壳,暗中离开平阳的事,更不能暴露。

回了房,她立刻挥笔写了一封信。

“小姐这封信给谁?”春花犹豫的问。

华蓉头也没抬,轻轻张着唇,把墨吹干。“给阿誉。”

这封信,只能给阿誉。

她没有别的人可以相信和拜托了,若此信直接写给姜太傅,她怕万一出了什么差池,事情没办好,反倒连累姜太傅。

由阿誉这个不属于官场的人,去拜访姜太傅传话,最为合适。

.

平阳的城门,近日盘查的更严了。还未天黑,守城的官差便关上了城门,不许百姓进出。

并且,时不时的,街上总有一些官差来来回回的巡逻视察。

百姓不敢多议论。

鲁大将军凯旋归来,初时大家都是高兴的,等到听见皇帝下了旨意,把这两个大英雄收进大牢。有愤懑不平的百姓,帮着出声抗议过。

其实也不是和皇帝对着干,而是皇帝这事儿确实做的不厚道。

人家替你出生入死打仗,好不容易回来了,你却连人带铠甲,把人往牢里一扔,连个解释都没有。

可是,但凡开口在街头替隶山候父子说过话的百姓,第二日都会无故失踪。

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等到三次四次,昨日还和你说着陛下不仁、鲁大将军着实冤屈的邻人,今日一家老小尽数消失,问起来不知道何时出了事。

百姓心里有再多的话,也都不敢说了。

替人伸张正义,那是大侠和英雄做的事。如果不影响他们的安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们自然愿意多说几句,去帮鲁大将军求个情。

可连自己的性命都受到威胁时,没有人敢去赌。

街上这些巡逻的官差,看着是为了保护百姓安危,实则是皇帝的眼线,专门记录白日有谁说了不该说的话。

老友有难,以姜太傅的为人,无需华蓉来信探听,他已然数次上书,企图扭转皇帝的心意。

不只是华蓉先前说到的那些理由,姜太傅更是洋洋洒洒列举了数条滥杀功臣的弊端。于江山,于社稷。

景润帝怎么会听这些劝诫,但凡姜太傅上的折子,他连看都不看一眼。

无可奈何的姜太傅,执着当年先帝赐给他的藤条,怒而上朝,当着百官的面,言辞厉斥皇帝的昏聩与不义。

先帝当年让姜太傅辅佐景润帝,留下这根藤条,许他在皇帝做下无可挽回之事时,以皇帝恩师的身份,予以劝诫。

姜太傅将这根藤条的功效,用到极致,边说边甩了一下藤条,仿佛在抽打牛的后背。

“臣是忠臣,君却是昏君。陛下以一己之力,做尽前朝亡国之君所为!大寻要亡,便从今日起。”

“往后基业毁于陛下一人之手,他日见了先帝,臣定要请罪,让先帝明了,何谓朽木不可雕。似陛下这等学生,臣教不了。”

他身躯清瘦笔直,语调铿锵有力。未着官服,只穿青衫便衣,执着藤条立在金銮殿上,浑不惧死,骂的景润帝脸若猪肝,七窍生烟。

多少年了,多少年了!还没有谁敢这么狠踩他的颜面!

满朝震惊,众人屏息静气,无人敢吭一声。

太傅是有大勇的人啊,古往今来,能在金銮殿上把皇帝骂的这般狗血淋头,视死如归的,姜太傅当是千古第一人。

都指挥使郑羽,借着姜太傅开的这个头,趁机上前替牢中的隶山候父子求情。

他的儿子等入了秋,就要娶隶山候的孙女,往后既然是儿女亲家了,能帮还是要帮的。

鲁家人性子都直,与人交往从来不用什么权术心机。整个朝堂,并没有对他们父子二人恨之入骨的,但相应的,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求情的,也寥寥无几。

姜太傅算一个,都指挥使郑羽算一个,再来一个便是御使大夫蔡易,此人秉性尚算忠良。

有这三人带头,百官都犹豫了。

眼看自己的臣子,你看我我看你,看似都要跪下来,想让自己收回成命。景润帝越发气的脸红脖子粗,他的头发几乎根根立起,撑着龙椅的两只手,狠狠捏着扶手,鼻子里喷着粗气。

“来人!拖下去!全都给朕拖下去!”

“将这群逆臣全部扔进大牢!”反了,一个一个的,都要逼他!

御林军哗啦啦进了殿,尽忠职守的将姜太傅三人扯起。

众臣心中大惊,深深庆幸方才并未站出来。

都指挥使郑羽苦笑摇了摇头,知晓今日在劫难逃了。心中倒也不后悔,今日若死,也是死在一个义字。无憾。

姜太傅则是仰天惨然一笑,在御林军押送下,一边走一边放声大笑。

他笑声缭绕大殿,一反平日的儒雅,明明一个字未说,听到他笑声的众人,却都脸上羞窘一片,立在殿中完全失去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只剩内疚和苦涩。

他们,多像一群贪生怕死的小人啊。

景润帝阴沉着脸,目送姜太傅走出大殿的背影,眸中凶光闪动。

而齐王站在朝臣中,眼观鼻鼻观心,看姜太傅的身影消失在殿门口了,才若有所思的扬了扬下颚。

.

坏事传的太快了,奇州永远都能第一时间,知晓各处发生的奇闻异事。

华蓉没等来平阳的回信,却从市坊间听到了姜太傅和郑大人双双下狱的事情。

“怎么办?”华蓉狠狠咬着唇,两只手焦躁的拧在一起,在屋里踱来踱去。

姜太傅也成了泥菩萨,如今自身难保。整个朝堂,还有谁能救外祖父和舅舅?

怎么办?她惨然惶惑中时,柳月慌慌张张来告诉她。

“小姐,郑夫人不见了!”

郑氏的细软没了,常穿的几件衣服都不见了。

“娘唤我去看看金宝,要我放宽心不要太焦急爹和祖父的事。我便以为娘也和我一样,能耐住性子等。”

“我回来就不见了娘,听丫鬟说娘去逛首饰了,我只当娘心里不好受,想出去转转。可我后来越想越不对,找了找,发现娘前两日收拾的细软不见了。”

鲁如眉这几日没少哭,眼睛红的像只兔子。温厚端庄的模样,哭的梨花带雨,面容都清瘦了一些。

她缓了口气,央求似的对着华蓉问道。

“蓉儿,娘去了哪儿…”

其实她心里隐隐意识到,娘可能是回平阳了。

“不成,我要回平阳。”

鲁如眉扭身就去收拾行囊,东西整理了一半,被华蓉拉住。

“表姐,你不能去。”华蓉的声音轻柔和缓,面上却有一股能安抚人心的平静力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