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章(2 / 2)

加入书签

这份肆意张扬从未从他身上离开过,他的路走得顺风顺水,半点坎坷都没遇上。每年一张专辑,自己包办词曲,年年排上畅销首位。第三张个人专辑《Life》更是为他拿下了金曲大赏国语最佳男歌手的奖杯。同年还出了另一张专辑——《第24个字母 新歌+精选》,这两张专辑便独占了当年专辑销量年榜前两名。即使后来实体专辑日渐没落,他三年前的第八张专辑《属于银河的变色日》刚刚发布,专辑十首歌便屠了各大音源网站的榜。粉丝在为此骄傲的同时,媒体却开始唱衰谢秉弦。

“谢秉弦新专辑口碑一路走低”

“属于一代创作歌王的跌落日”

“谢秉弦江郎才尽 新专惨遭滑铁卢”

“江郎才尽!无力回天!曾经的天才去了哪里?”

诸如以上种种新闻标题在三年前紧跟在谢秉弦的照片旁边,用触目惊心的加粗大号字体宣告着“天才的陨落”。

在专辑中采用了他人词曲的谢秉弦,专辑风格从流行音乐偏向了一点实验性音乐的谢秉弦,在那年遭受了众多非议。直到年末在金曲大赏上谢秉弦凭借《属于银河的变色日》拿下了囊括国语最佳男歌手、国语最佳专辑与最佳作曲人之内的五大奖项,各大媒体才在霎时间删掉了“江郎才尽”四个字。

舆论向来都是朝令夕改,谢秉弦从前是不会将这些放在心上。可这次“江郎才尽”四个字却真的被他看在了眼里。捧回五座奖杯,二次荣登歌王宝座的他,在那天回到家里以后,依旧把自己灌了个烂醉。

算起来,这样颓靡且焦虑的状态,是在《属于银河的变色日》发行之后出现的。

从前谢秉弦的工作模式是:写歌——录歌——写歌——发专辑——写歌——宣传——写歌——录歌——写歌——发专辑……就以此循环往复。他的灵感源源不断,在这个周期里很快就能筹备好下一张专辑的歌曲。所以他发行专辑速度快,首首拿出来一看都是这样:

作曲 谢秉弦

作词 谢秉弦

编曲 谢秉弦

这三行字里,后面三个字不是“谢秉弦”都令人觉得诧异。

局限从不是件好事,谢秉弦是明白的。所以他在制作这张专辑的时候不止自己做出了新的尝试,更破天荒向自己音乐界的同行们收起了歌。当他把《属于银河的变色日》制作完成交出去的时候,他的心中却没因此放松分毫,反倒更加紧绷了起来。回想当初他发行首张专辑的时候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坐立难安。他坐在家里不再是对着种种乐器构思新曲,而是一遍遍刷着网络上人们对于新专辑的评论。

他太在意了。

从来都是被捧上天的谢秉弦,在看到一条又一条对他的讥讽时,气红了眼。等到他花了些时间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摒弃外界的声音,重新坐到自己的房间里打算写歌时,却发现自己的灵感似乎用尽了。

有三个月时间,他连一首歌都没有写出来。这是从前的谢秉弦绝不会发生的事情。以前汩汩直冒的才如泉涌,如今费劲力气挤都挤不出来一滴。他恼怒地把那些凭借经验写出来的歌拖进了回收站里,一键清除干净。他开始整日喝酒,把烟头扔进酒瓶里,听着火星遇见酒沫发出“滋”的声响。那新得到的五座奖杯并着其它奖杯摆在对面的墙上,满满当当整面墙都是,金光闪闪,晃花了谢秉弦的眼。

“江郎才尽。”

他在无数次醉倒前,低声呢喃这四个字。

在他颓废了一年多,粉丝追问新专辑的时候,他翻出尚能拿得出手的歌,象征性地发了首单曲。之后又遁进了自己垒好的防空洞里。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他不经意间看见了那个人。

电视上光影变幻,电视里那个人笑得腼腆。主持人在提到他自己时,他话是很少的,连表情都是有些木然的规规矩矩。可在主持人话题一转,访问到他喜欢的偶像谢秉弦时,他便像被注入了生命药水似的,顿时鲜活了起来。他口口声声说着我们哥哥最近发的新单曲特别好听;一一细数着在谢秉弦本人听来会略感羞耻的种种好处;认认真真谈论着自己喜欢谢秉弦这些年来的心路历程。

电视里的人看起来年龄尚小,谢秉弦猜测着他的年龄约莫不过十八\/九岁。十八\/九岁,谢秉弦往嘴里倒啤酒,十八\/九岁才会有这样清澈的眼睛,干净得不容杂质,光都会追着这样的眼睛走。他在酒意上头,浑浑噩噩瞎想的时候。倏然间,手指比大脑反应更快,在玻璃小几上敲出了几声清脆的声音。他的指尖还贴在玻璃小几上,把那小块冰冷捂成了温热。谢秉弦在原地愣了片刻,下一秒便拔腿朝家中的音乐工作室跑去。膝盖撞上小几的疼痛被忽视,啤酒罐倒了下来,澄黄的液体沿着玻璃几面淌到了地上。

“你可真是喜欢谢秉弦啊,余斯卫。”主持人戏谑的声音响彻了空荡的客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