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作为学校新聘请的海归教授,在陆之年还没有开新课程的一个学期里,院里给他安排了不少的讲座任务,还包括给本科生讲职业规划。
陆之年这十年过的极丰富,刚毕业的时候进过生物公司,出国之后北美洲欧洲都待过几年,完整的走完了从博士到博后到获得教职的规范职业发展路线。他可以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分享各种各样的经验,唯一的问题是,他自己从没有做过职业规划。所以当一个学生问到"为什么想从公司转走学术的道路"的时候,他没有说实话。
"因为对生物,尤其是神经科学这个领域还有很多的好奇,有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想自己去探索和解决。公司也有做研究的部门,但是以市场为导向,没有那么大的自由度,我觉得的过于学术这条道路更能满足我的好奇心,就选择了走学术的道路。"
非常标准而官方的回答,但是陆之年当时的选择与这毫无关系。当年工作只是他生命里虽占了不少时间却不太重视的一部分,他的所有热情与爱都分给了宋源,以及和宋源相处的时间。
从他们共同的居所搬走的那天,陆之年花了一整晚收拾了一个行李箱的东西。站在客厅里的顶灯下,白色的光让他觉得刺眼,一瞬间天旋地转,他跌跌撞撞了两步,靠住沙发才没有跌倒。
大概是太累了,陆之年心想。
他看向卧室,门没有关,但卧室的灯是关的,就着客厅的光能看见床上安静卧着的一团黑影。陆之年不知道宋源有没有睡着,大概率并没有,但大抵两个人都不太知道要怎么面对现状。
卧室与客厅之间似乎突然间多了道结界,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房间,如今变灰变暗褪色成了他不再能随意踏足的地方,至少两个人中有一个人不再能。于是陆之年在沙发上蜷缩着躺下了。
半梦半醒的睡了约莫一个小时,凌晨六点,陆之年趁着晨光熹微的时候出了门,将钥匙留在了桌上。
门关上时只发出了一声轻响,然而在陆之年听来震耳欲聋,震碎了他们过去几年里悉心搭建起的一切。
然而就连那天,陆之年都准时出现在了公司。他先是找了个酒店住下,洗澡换了套衣服,照旧搭地铁去上班。陆之年本就不太与同事们闲谈,他异常的沉默丝毫没有被察觉。下班以后陆之年沿着地铁线找了几家中介找合适租住的房子。
这事他没什么经验,大四时搬出来就直接住进宋源租好的房子里。起初陆之年没工作,虽然父母双方都时常给他打远高于生活费所需金额的钱,但房租都是宋源负责。陆之年花了不少的钱添置了些乱七八糟东西,比如家庭影院的投影和音响,客厅的手工地毯。一间卧室原本就被宋源改成了书房,陆之年再大改了一下,换了超长的双人书桌,添置了一面墙的书架,一个角落立了落地台灯,铺了厚实的毛绒地毯,放了两个懒人沙发。宋源爱好摄影,陆之年翻遍了宋源那几年拍过的所有照片,选了一些,贴了书房的半面墙。
后来陆之年工作之后,索性把每个月的工资都转给宋源,起初并不多,都不够他们房租,后来慢慢涨了些,陆之年也不管,依旧全数转给宋源。他父母依旧还是会给他另一张卡里打钱,他问过,两边的回复都是,没事,攒着买房,陆之年怀疑父母是不是私下商量好了。反正陆之年的日常开销都是用的另一张卡,里头攒下来的钱还不少。
陆之年大四和宋源搬到一起住的时候问宋源起初为什么要租这么大一间公寓,是不是一开始就没安好心。宋源把人搂在怀里又揉又亲的带着陆之年看他还没住进来前就已经在这房子里留下的痕迹,陆之年彼时吃穿用度有他自己奇特的讲究,之前虽没怎么在这里过夜,却已经留下来许多带着陆之年特色的东西。比如厨房里各式陆之年从不同的途径买回来他觉得好看的餐具,甚至刀也是他特意精挑细选买回来的,窗台上的多肉植物,还有到处摆放的一些工艺品小摆件。
"我以为这房子一直都是我们俩在住。"宋源把陆之年抱在怀里说。两个人身高差不多,但陆之年很乖的蜷在宋源怀里。
到了陆之年自己租房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找不到合心意的,他看遍了地铁沿线所有待租的房子,最后挑了个新装修好的,布置简洁实用像酒店一样的公寓,然后从酒店搬了出来。
陆之年把地址发给宋源之后,他的东西封了五个箱子,很快给寄了过来,甚至包括陆之年喜欢的那些餐具。陆之年把必要的东西拿出来,零零散散的装饰品工艺品统统倒在一起,把那两个箱子塞在了床底下。后来陆之年出国收拾行李退租的时候,把这两个箱子原封不动的扔进了楼下的垃圾房。
最早生出离开的念头大概就是在陆之年找房子那会,他觉得自己大概再也不会对另外一间屋子产生家的感情。后来他选出的那一间,陆之年把它当可以长期居住的酒店。他从未逛过任何一家店想为那间屋子添置些什么,从始至终都是冷冷清清空落落的一间。
那段时间陆之年不太愿意回去,早出晚归只在那间房里睡一觉,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待在公司,从早餐到晚餐都在公司吃,这家大型的生物公司从前沿药品开发到农牧产业均有涉及,员工餐所有食品都来源于公司名下的有机农牧场,做的健康又精致,然而陆之年吃的味同嚼蜡。
他深感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全部热情与爱,机械化的工作成为了他生活的一切。他时常发呆放空,又时常冰冷抽离的审视自己。这样不行,陆之年心想。
出国是陆之年想到最远的逃离,去念书是陆之年想到最简单的理由。
这才是真实,却不能说不出口的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