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82 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时候会揣测圣意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太子犹如老僧坐定,一言不发,坐的笔直,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按照昭明帝的心意,最好能有一个兵不刃血还能让大食安稳的解决办法,但是请原谅太子才疏学浅,暂时想不到。不过就算太子想到了办法,也不会傻兮兮的说出来,他会授意别人说,锋芒毕露可不是什么好事。

和太子一样一言不发的还有萧肃山,这人正坐在一旁神游天外呢,关于上朝这种事,萧肃山一向就是来点个卯,发表政见这种事和他没关系。但是他的这种表现落在昭明帝眼里,就是淡定从容了,他想着自己的女儿是个有政治头脑的,萧肃山和自己的女儿天天同床共枕,按理说多少能受女儿的熏陶,说出点真知灼见来。

“萧卿,你和大食打交道多年,不知有何意见?”

莫名其妙被点到名的萧肃山一头雾水,自己已经努力的在降低存在感了,怎么还会被点名?“微臣不懂,只知道这事圣上说了算。圣上说打,那臣第一个请战,愿为先锋挥兵直下,扬我国威。圣上若说不打,那臣就安稳在京城做我的差事,总之任凭圣上调遣,绝无怨言!”

这话说的,说了和没说一个样,却意外的得到了昭明帝微笑赞许。“萧卿说的有道理,那到底是打还是不打呢?众位爱卿可商量出了结果?”

众人面面相觑,这是什么意思?萧肃山的废话难道有什么深意?于是大家把萧肃山的一番话掰开揉碎仔细咀嚼,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打或者不打,那是皇上说了算的!可是到底怎么办,皇上没想好,大家说的那些,皇上也不满意,大家重新想!

于是主张以和为贵的赵怀业赵宰相提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方案,不如我们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去大食和他们谈谈,看看他们到底什么意思?若是他们愿意俯首称臣,咱们就可以把大食当做一个附属国,大食每年按时上供,我们偶尔救济一下,这都没问题。若是不愿意,那就是要真刀真枪干一仗了!

新官上任的兵部尚书李温昱可是昭明帝的老熟人了,李温昱从穿开裆裤开始就跟着那时候还不是皇帝的昭明帝混了,可以说昭明帝一个眼神他就能知道昭明帝的想法。看着昭明帝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眼角明显抽了一下,就知道昭明帝肯定不满意,不过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该自己上了。

“微臣认为,与其和大食和谈,不如我们和乌月,楼兰合作,一起拿下大食,然后三家均分大食。大食就是个养不熟的白眼狼,不然也不会年年都来扰边了!”

李温昱此话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一片哗然。主和派认为此举太过激进,和远在大食之后的乌月、楼兰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谁知道他们会不会转头就把自己出卖了。

主战派则认为,自己就有能力吞并大食,为何要和别人分一杯羹呢?

“李大人,这个办法是不是有些劳师动众了?”勇王十分不满意这个提议,但是又不敢当众驳了岳父大人,于是委婉的抗议一下。

“三国签立盟约,既可以相互制肘,又能起到监督作用,只与一家签约,有可能会遭到背叛,但是三家就不一样了。到时候谁也不敢一家独大,五年前长骑公主,一举收复南越,已将国库掏空,现在我国国库空虚,经不起这么大的出兵。就算我们有能力拿下大食,你也不能保证我们拿下大食后,乌月,楼兰会不会变成第二个大食。而三家联盟,大家谁都得到了好处,都需要时间消化,这反倒能求得一方安稳。就算一同进攻,也不是现在说打就能立刻开打的,这都需要时间,若是一路顺畅,光是准备也需要最少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我们修生养息,不是正好?”

经过这样的一番解释,昭明帝连连点头,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李爱卿此计甚好!不知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李温昱:“新科榜眼沈鸿,现任翰林院撰修,自小在北疆长大,熟悉周边诸多国家的语言,也知道北方各国的风土人情,臣认为可派沈鸿前往。”

昭明帝点点头,环视众人,“大家可有其他人选推荐?”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是打算出使北疆联合各国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好差事,且不说一路北行路途遥远,还要绕过大食才能抵达乌月,一路艰难险阻,能不能平安到达都是问题。而且人家还不一定会同意一起攻打大食呢。不过这又确实是个一步登天的好办法,对于那些没有门路的官员,要是这事能办成了那可是功德无量啊。不过世家大族有的是门路,不会让自家的后辈去做这种事,那些寒门学子还不够资格到这大殿上议事。也就没了毛遂自荐的机会。于是除了李温昱推荐的沈鸿,竟没有其他人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