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章 长眠(2 / 2)

加入书签

李行:“是南北分治以来最英勇的将军。”

最英勇的将军就是这么个下场,古辞简直不忍直视。

“当年的伐檀之战,若不是此人在淮水一带组织流民形成义军,阻止了郑室引狄族入关,中原境内怕是难得太平。而且,”李行顿了顿又道,“若不是三十余年前他守住了淮水一线,我恐怕也统一不了南北。”

“伐檀之战?”

李行没回答他,王阔达解释了起来。

“国师大人,成昭九年时旱情严峻,北方流民之患甚重。江南之地水系繁多,旱情还算可控。不少流民为了活命铤而走险偷渡淮水。成昭帝心怀苍生,何况这本就是李氏王朝的子民,倒是愿意留住这些流民收为良民。”王阔达这人平时看着愁眉苦脸,讲话也拖着悲调,真讲起事儿来倒是有条有理。

“但是郑室狼子野心。他们囤积本该用来赈灾的银粮用作军饷,又让兵士混在流民之中里应外合。那场仗一直打到了来年盛夏,成国境内的子民也因战火流离失所,流民易子而食之事都时有发生,无异于人间地狱。郑成在淮水一线僵持不下,双方都讨不到好处。”

“而成昭十年北方旱情更为严重,郑室难担内耗。他们找到了狄族蛮王,想借兵直入中原,为此甚至割让了丹凉野地。直到淮水出现一支义军,义军首领便是这何驰远将军。不过驰远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明理大长公主为他请的封号,到现在也没人知道他真的叫什么了。”

“也就是说这位不知名谁的何将军,赶走了狄族军队,并且守住了淮水?”古辞说。

“不错。”李行松开他的手说。

自古名将层出不穷,李行他自己就是一代军神。何驰远再英明神武,他的功绩也比不上真正统一南北还天下太平的李行。难道他还能是李行的精神偶像,千里迢迢特来吊唁?

抛开这个不说,这伟大的将军,怎么会埋骨此地,墓碑碎了一地都没人给换一块?

李行像是看出了他的疑惑,接着说道:“当时他带着流民组成的起义军和他们的家小进了秦岭。一方面是为了抵挡狄族铁骑,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没有辎重粮草,朝廷不会支持义军,民间的救济也不可能长久。”

“不是封他为将军了吗?”

“成昭二十五年追封的,他都死了十几年了。”李行说这句话时,古辞似乎看到了他唇角的冷笑,“他死在那些他一路保护着的老弱妇孺手里。具体怎么回事已经没人知道了,结果就是他们杀死了他,然后弃尸荒野任凭禽撕兽咬尸骨零离。”

好像有点惨啊,古辞想了想觉得他自己都不敢这么写。

李行不再继续说了,他单手拔/出重剑,居然开始刨坟。真不愧是邪帝本帝,刨起别人的坟来没有半点儿心里压力,古辞暗叹,半点敬畏之心也没有,果然没有ooc。

“主子,让我来吧!”衷返看见李行弯下腰就站不住了,他风一般冲上来,四周在冰冷的土层里沉睡的老木虬枝也被他带了起来,一拥而上。

李行的左手抬了起来做了个“停”的手势。衷返和他身边那些枝丫就像被按了暂停键,戛然而止,然后又瑟瑟缩缩的缩回了原位。

姜岁偏过头从容地翻了个白眼,不过衷返并没有看到。

李行只是用剑剥开了浅层的乱石,然后就把重剑放到了一旁,直接用手挖了起来。不假于他人之手,甚至连用工具都不敢下重力,只亲手捧起一堆堆的泥土。简直像是珍而重之。

可是三十年前,李行还没有出生。

没多久就挖到了东西,木头盒子已经烂在了土里,倒是还有些衣料没有腐坏,而那衣料裹着的不过几节白骨而已。

那个跪伏着的老人失声痛哭,他双肩颤抖着,粗布下的肩胛嶙峋像是要刺穿皮肉一半。

“这位老人是当年何将军的参军,情谊深厚。他们战士出征,回来发现大本营里的大帅失踪了。临阵脱逃之类的流言却甚嚣尘上,驰远将军的军队本就不是正规军,朝廷并不承认他们。当时战况已稳,这反而成为了招安这帮义军的好时机。”

“那时候将军临阵脱逃的罪责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反正死无对证。”

古辞问:“那这些骸骨是?”

王阔达说:“后来那些妇孺里有人良心不安偷偷跑进深山里祭拜,被这位参军见到了。逼问之下那人说出了实情。”

“这位参军搜遍了那山野也只勉强找到了这些尸骨。而当时何将军已被通缉,也无人听这参军的辩解之词,何将军的尸骨自然无处可容,只能收敛在这无人问津的深山之中。”

古辞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那个老人,才猛然发现那人右肩之下空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原来他就是用那残剩的三根手指刻下了这碑吗?等等,“不是说获封驰远是这将军死后很多年的事了吗?”

“不错。”李行捧起了那些白骨,转过身来对着古辞说,“这些石头镇不住亡魂,墓碑过不了多久就会莫名碎裂。”他一边说着一边拭去了白骨上了尘土,然后将它们放入了王阔达手中的锦盒里安放好,“换了许多块了。”

他把锦盒纳入自己怀中,大手一挥:“下山。”</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