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56章 齐聚沪上,信仰大会(1 / 2)

加入书签

就在百姓们惶惶不安,热议郊区村民消失案时。

一则重磅消息如平地惊雷,瞬间将这个令人恐惧的事件压了下去——第一届人类阵营信仰会议拟定于沪上召开。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大街小巷,街头巷尾张贴的会议通告前总是挤满了人。

人们交头接耳,眼中满是好奇与期待。

大清官方对此大肆宣传,各级官府张贴告示。

详细阐述会议的重大意义,声明这是关乎全人类信仰秩序,与未来走向的关键契机。

意在凝聚全球人类力量,共同应对非人类阵营威胁。

官媒连番报道,描述各国代表齐聚沪上的盛景。

强调会议对稳定社会、抵御未知神秘力量的重要性。

在官媒的宣传口径中,着重突出了大清在这场会议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东方文明的古老传承者,大清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

沉淀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信仰体系,是人类信仰领域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这次会议选址沪上,便是国际社会对大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

在大清官媒的连番渲染下,第一届人类阵营信仰会议的影响力呈指数级扩散。

各地百姓,在街头巷尾热议。

从茶馆的说书先生口中,到乡村的田间地头,会议成为了全民瞩目的焦点。

这不仅让民众意识到世界局势的复杂,更彰显了大清在国际舞台上的特殊地位。

尽管,大清官媒将此次会议,渲染成国际社会对自身卓越贡献的认可。

可背后的真相,却布满阴霾。

西方列强、美洲诸国与沙俄在会议选址上的争议持续了许久。

英吉利、法兰西等老牌列强,自恃在全球的经济与军事影响力。

认为会议应在他们的本土举行,以彰显其主导地位。

美力监则凭借新兴的强大国力,企图通过承办会议在国际事务中掌握更多话语权。

沙俄虽在国力上稍逊一筹,但也妄图借举办会议,稳固其在东欧和亚洲北部的势力范围。

各方僵持不下之时,目光逐渐聚焦到了大清的沪上。

一方面,沪上遍布各国租界,这使得各国代表在参会时都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感”。

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他们不必担忧人身安全与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长久以来,华夏被视为神弃之地。

刚好规避掉了信仰冲突,更不用比较谁家信仰体系更加强大。

筹备期间,沪上处处洋溢着紧张又忙碌的气氛。

城门口,各国使者和代表们陆续抵达,他们衣着各异,神态间或庄重、或好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